目前分類:川崎症資訊 (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聯合報七十八年一月四日生活版:﹁為什麼?家長老師請注意,癌症,悄悄的走進了校園,學生因癌症死亡有突增趨勢│台灣人壽學生保險癌症七十六年度死亡一七五人,七十七年度二四五人﹂。沒有保險的嬰幼兒,其死亡數字更是驚人呢!卻沒有數字的報導。

專家、學者的醫生都救不了,家長、老師又不是醫生,要如何注意呢?報導的目的何在?

現今嬰幼兒健康的問題是前有狼│預防針中毒造成免疫抗病功能的衰退,後有虎│感冒不斷,醫生濫用抗生素藥對人體產生的傷害︵詳見吃西藥會傷胃,實際上是五臟六腑皆傷︶。致今日幾乎沒有一個健康,不生病的孩子。

 預防疾病的正常醫學,應該是研究如何讓小孩的痲疹、水痘、腮腺炎、德國痲疹......平安順利的出完,免除其併發症的發生,但今日的研究卻是讓其出不來。

今日孩子的麻疹、水痘、腮腺炎、德國麻疹......病患雖

然減少了,但小兒科卻是天天客滿,且增加每年數百,上千名要賠上傾家蕩產的醫療費之血癌病患,這些血癌病患是如何發生的呢?是真正的原因不明呢?還是另有原因呢?︵詳見血癌篇︶

ev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小朋友會有心肌梗塞嗎?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文\游昌憲
 

案例一
小華是個9個月大的男嬰,平常媽媽照顧週到,養得白白胖胖,也幾乎沒有生病過。但這三天突然發燒起來,溫度有時高達39度,合併有輕微的咳嗽,食慾變得很差。帶到小兒科診所,醫生說是喉嚨發炎,但服藥後發燒還是不退,並且變得很噪動,哭鬧不安;今天早上起來,發現全身長了一片一片的紅疹,眼結膜也有一點紅。媽媽趕緊把孩子送至醫院,門診的醫師還發現嘴唇變紅且乾裂,手指、腳指紅紅脹脹的,並且打卡介苗的左上臂疤痕也變紅。醫師告訴媽媽小朋友可能得了『川崎症』需要住院,否則可能會有心肌梗塞的後遺症。媽媽聽見「心肌梗塞」心亂如麻,心想怎麼這麼小的孩子也會跟大人一樣得心肌梗塞呢?
案例二
小明生長在單親家庭中,爸媽很早就離異,由平常工作忙碌的父親撫養小明。因父親白天要工作,孩子就寄放鄰居家與其他孩子一起玩,平常也有發燒,都是去藥房拿退燒藥吃。但這二歲的孩子最近較易疲倦,稍微活動就容易喘,這二天又得了氣管炎,喘得更厲害,吃藥房的藥已無法改善,爸爸只好利用晚上帶孩子去醫院。醫生說是細支氣管炎,需要住院治療。但住院後喘得更厲害,便轉入加護病房;二天後較改善,本預計隔天轉出加護病房。但突然在會客時間,小明臉色發青,意識喪失.隨及出現心律不整,經一小時急救後還是無法挽回小明的生命。傷心的爸爸不能接受這種結果,要求作遺體解剖,結果診斷為「冠狀動脈瘤合併心肌梗塞」,推測可能是之前得過川崎症卻沒有發現,以致留下心臟的後遺症而發病,旁人見父親的傷慟,不禁令人鼻酸……
小朋友會不會得心肌梗塞呢?答案是肯定的,儘管它發生的機會遠比大人小。而川崎症狀就是其中常見的原因。以上二個案例可以給我們看見,若能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.川崎症引起的併發症當可減少發生。故以下將為川崎症作一簡介。

ev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問:川崎症飲食應注意什麼?
答:川崎症主要的後遺症是冠狀動脈病變,因此得過川崎症的小朋友飲食宜避免 攝取過多的油脂及膽固醇,以預防冠狀動脈硬化。
:川崎症的病因為何?會傳染嗎?

:川崎症自1961年發現以來,目前病因仍不明。很多研究顯示這些病童大多有過敏的體質,現在認為某些因素(可能是感染)引起病童的免疫反應,導致全身的血管發炎,尤其是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炎而發病。病童的體質加上誘發因素 (如感染等),兩者並存才會導致川崎症,一般認為川崎症並不會傳染。 

問:患過川崎症的病童若是做心電圖、心臟超音波掃瞄,冠狀動脈皆正常,是否能確定沒有問題了?

答:川崎症的主要合併症是冠狀動脈病變,雖然心電圖、心臟超音波檢查皆呈現正常,但是少數的問題(如冠狀動脈狹窄或遠端動脈異常)並無法由此二項檢查得知,因此仍必須長期追蹤,若是有症狀時如胸痛、呼吸急促等,必須儘速就醫

問:患過川崎症的小朋友日常生活(如活動、飲食)需要注意那些?

答:一般而言罹患川崎症的早期(前3個月)應儘量避免劇烈運動;3個月後的活動必須視其冠狀動脈的影響程度而定,若有冠狀動脈病變者,必須限制劇烈運動。在飲食方面,根據日本多年來的研究發現許多川崎症的病患在20-30歲時,就可能有心肌缺氧甚至心肌梗塞的現象,因此建議避免過度肥胖以及避免攝食過量高脂肪、高膽固醇食物。

問:川崎症的病童除了例行的心電圖、心臟超音波檢查外,是否需要接受其它的檢查?

ev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小孩發燒不退 , 家長請注意 !

台中榮總小兒心臟科   傅雲慶主任

1前言

        日本川崎富作醫師於1961年首先報告一位特殊嬰兒病例,患者持續高燒﹑眼結膜充血﹑嘴唇泛紅﹑乾裂﹑舌頭呈草莓狀﹑頸部淋巴腺腫大﹑手腳掌紅腫﹐數天後﹐從指趾尖端開始呈膜狀脫皮﹐當時對此症不甚明瞭。到了1967年﹐他共收集了50餘病例提出報告﹐稱之為「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」。以後各國學者也有陸續報告,並稱之為「川崎症」。

2流行病學

        臺灣自民國67年發現第一個病例以來﹐目前已累計超過5,000例﹐其中已死亡者9人﹐死亡率約為千分之一點八。其好發於5歲以下的幼兒﹐男女比率為1.5比1﹐每年夏﹑冬兩季進入流行高峰。

ev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陳永綺

川崎症候群是一個在小兒科中不能疏忽的疾病。它的可怕是因為會侵犯心臟與冠狀動脈,如果沒有在早期就診斷出來,即時的用藥治療,心臟血管的併發症將會帶給小寶寶終身的不便,更會無情的帶走小生命。

發燒的性質

發燒是每個人都可能出現的症狀,持續的高燒不退更是讓父母親抓狂的事。發燒可以分為不用擔心與需提高警覺兩個方向來說明。

  1. 不用擔心的發燒
    一般性病毒感染的發燒是不用太擔心,通常三天左右就會被藥物控制住,隨之而來的明顯症狀,大多數就已經能確定診斷。大部分的發燒屬於這種不用擔心的發燒,發病的病程也不用擔心,如流行性感冒病毒、玫瑰疹等等的發燒就是。

ev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過去一般人以為只有中老年才會罹患的冠狀動脈疾病在最近一、二十年來也開始出現在青少年,甚至嬰幼兒。 由於經濟富裕,飲食的西化和精緻餐點的盛行,青少年肥胖的比率日增,年輕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病例也越來越多了。另一種近二、三十年來為小兒醫學界所熟知的嬰幼兒疾病 --- 川崎病 --- 所引起的冠狀動脈併發症也已占居小兒後天性心臟病排行榜的首位。 以下我們將介紹此一困擾著許多家有幼兒的父母的疾病。

川崎病 ( Kawasaki disease ) 乃日本小兒科教授川崎富作於1961年首度發現並提出報告。自此,世界各國陸續都有病例提出,至今病例數已不下數萬,而以日本最多。
六、七零年代,川崎教授及其他學者剛提出此病時因其病變多出現在皮膚及結膜、口腔等部位,且常有頸部淋巴腺腫大情形,故稱之為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
(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),之後漸漸有人稱為川崎症候群 ( Kawasaki Syndrome ),近幾年的文獻大多數醫師都直呼此病為川崎病。

川崎病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幼童,其發生率在臺灣每年每十萬名五歲以下的兒童人口中約有1725例。 發生季節不一定,但四到六月最多。病因目前仍未明,可能是一種和感染及免疫有關的疾病。 因此,嚴格說來川崎病應該是一個症候群 ( 幾種症狀組合而成 ),因為其診斷主要是依據病人的臨床症狀。川崎病的診斷要件包括:

  1. 持續發高燒 (39-40 ° C) 超過五天,嚴重者並可延長二至三週。

ev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